简历“注水”易弄巧成拙
近日,一则关于一男子因求职简历造假、不能胜任岗位而被公司开除的报道引起了议论。眼下,不少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,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求职之路上奔走。对于简历“注水”,他们有的认为可以理解,不必“较真”;有的表示这既违背了诚信做人的基本原则,又不利于公平,不应被助长和包容。而一些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则提醒,纸总归是包不住火的,大学生要真诚对待自己,也真诚对待他人。
“注水”不在少数
“我身边确实有同学往简历里‘注水’。”青岛某高校毕业生小韩告诉记者,有的同学谎称自己担任过社团干部,有的同学编造自己参加过某些志愿者活动。“我自己没这么干过,不过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。”小韩说,现在就业竞争压力很大,很多同学都怕没有“着落”,简历是一个“敲门砖”,很多公司只看简历就会“刷”下一大批应聘者,只留一小部分应聘者参加笔试面试,往简历里“注水”也是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些机会。
另一所高校的小李承认自己的简历有“水分”,他本人担任过班长一职,他认为自己在职期间“业绩”平平,于是在简历里杜撰了几个自己组织策划的集体活动。“我们学长学姐传授经验的时候都说可以适当 ‘编’一点。”他说,很多同学的简历都有美化、夸大的成分,有些同学的简历内容虽然是真的,却把照片PS得不像本人,如果真追究的话,这是不是也算欺骗呢。“所以我觉得也不用那么 ‘较真’。”小李说。
还有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家长也支持孩子往简历里适当注点“水”,他说,即便不“注水”,用人单位也会默认应聘者美化、夸大了简历内容,老实人反而会吃亏。
“注水”误人误己
还有很多人反对简历 “注水”。青岛大学中文专业大四学生宋芹认为,简历“注水”不利于公平。她说,有的同学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,从大一开始就好好学习,积极参加学校工作和社会实践,付出了很多劳动;而往简历里“注水”的同学平时不努力,编出来的简历却很华丽,这对踏实做事的同学显然不公平。
青岛科技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大四学生杨倩认为,找工作以适合自己的为宜,工作与自身能力相符,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;如果在简历上夸大了自己的能力,即便找到一份所谓的“好”工作,做起来也会感觉吃力。
中国海洋大学英语专业研二学生朱迪说,简历“注水”容易弄巧成拙。她举例说,有人明明获得了校级“优秀学生”称号,偏要在简历中写自己是市级“优秀学生”,暂且不提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奖项,就算有,也一定会配有奖励证书,用人单位只要稍加追查,就会发现问题。
纸里包不住火
某事业单位组织人事处处长王女士告诉记者,简历只是找工作的第一关,后面还有笔试面试等考验,那才是工作人员精心设置的“实战战场”,在简历中虚夸了自身能力的同学很容易在“实战”中露出马脚。“现实中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,有的同学简历内容很华丽,到面试和笔试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大的落差。”她说,与其这样,反倒不如那些从头至尾表现平平的同学。
王处长说,录用之前,还有“政审”这一关,同学要根据单位列出的几项内容到学校开具证明,而单位也会通过多种途径向学校核实信息,即便有的同学在笔试面试中表现良好,如果经政审发现简历与实际信息出入较大,单位也不会将其录用。同学被录用之后会有一个“试用期”,个人档案会从学校转到单位,在审查档案材料时,如果发现简历造假等情况,那么在试用期单位同样可以将同学辞退。她说,纸总归是包不住火的。
“如果四年当中别的没学好,投机钻营的把戏倒学了不少,这真是一种悲哀。”张先生在某事业单位任职,他曾多次担任面试官。只要好好把四年时光利用起来,写简历、找工作都是水到渠成的事,他说,大学生一定要真诚对待自己,也真诚对待他人。
建立诚信体系
那么,如何防控简历“注水”呢?王女士建议由学校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,将学生的成绩、主要学校工作和社会实践等信息进行确认后录入其中;从大一开始跟踪记录,每学期或每学年一结,结点一过,就不能返回更改;在保证隐私安全的前提下,让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输入学生姓名或学号,进入数据库查询学生的电子信息。“不过这项工程可能比较庞大。”她说。
杨倩认为,现在大学虽然都设有就业指导课,但基本都是向学生提供求职技巧,缺少“危机教育”,很多同学对简历 “注水”等问题所存在的风险和危害认识不足。 “我觉得从大一刚入校,学校就应该对学生进行‘危机教育’,促使学生早做规划,多参加实习和其他社会活动,避免到找工作的时候才病急乱投医。”她说。
来源:青岛理工大学就业信息网